【健康科普】關愛健康 關注頸動脈狹窄
時間:2024年11月25日 點擊次數:470
高煥利
一、什么是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是指作為血液由心臟通向腦和頭其他部位的主要血管的頸動脈,出現狹窄的癥狀。頸動脈狹窄多是由于頸動脈的粥樣斑塊導致的頸動脈官腔的狹窄,其發(fā)病率較高,多發(fā)生于頸總動脈分叉和頸內動脈起始段。頸動脈狹窄可以通過藥物控制或外科手術治療。
二、頸動脈狹窄的臨床表現
臨床上依據定動脈狹窄是否產生腦缺血癥狀,范圍有癥狀性和無癥狀性兩大類。
有癥狀性頸動脈狹窄
01腦部缺血癥狀:可有耳鳴、眩暈、黑矇,視物模糊、頭昏、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嗜睡、多夢等癥狀。眼部缺血變現為視力下降、偏盲、復視等。
02 TIA局部的神經功能一過性喪失,臨床變現為一側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短暫障礙,一過性單眼失明或失語等,一般僅持續(xù)數分鐘,發(fā)病后24小時內完全恢復。
03缺血性腦卒中: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盲、失語、腦神經損傷,嚴重者出現昏迷等。
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
有時僅在體格檢查是發(fā)現頸動脈搏動減弱或小時,頸根部或頸動脈行經處聞及血管雜音。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只有輕微頭痛或頭暈的情況。在早期大多沒有什么癥狀,偶爾可能會有突然出現的頭暈頭痛、四肢麻木、短暫性失明,或者舌頭不聽使喚、無法講話之類的癥狀。這些癥狀大多很快就會消失,大部分患者在數分鐘內即可恢復,因此比較不容易引起注意。一旦出現如上癥狀,無論是輕微亦或是嚴重,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及時就醫(yī)并做到配合醫(yī)生進行相應的檢查。不要因為癥狀小而不注意,因為癥狀拖久了可能造成不可逆影響。
三、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
頸動脈狹窄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表現,導致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煙、肥胖、高齡以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精神緊張、缺乏運動)等。通常,這些危險因素同時存在時風險較單獨存在時更高,這些危險因素與冠心病的危險因素相似。事實上患有腦動脈疾病的人群很可能同時也患有心臟疾病。
四、哪些人群要進行頸動脈的篩查
調查表明,我國年齡超過40歲者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為41.3%;中老年人(45歲以上)已經確診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即小中風)的病例中,頸動脈硬化鏈塊檢出率達76%。一般來說,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有長期吸煙史、酗酒、有慢性牙周炎病史的人,以及45歲以上男性和55歲以上女性,都應該常規(guī)進行頸動脈的篩查。
五、頸動脈狹窄如何診斷?
頸動脈狹窄的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體格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來確定。目前主要應用于臨床方法主要的影像學檢查要包括頸動脈超聲、經顱彩色多普勒、CT血管成像(CTA)及DSA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目前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

六、怎樣治療頸動脈狹窄?
首先對于所有的頸動脈狹窄病人 ,要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積極控制危險因素,低鹽低脂飲食,控制血壓血脂血糖,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如無禁忌癥則給與抗血小板及他汀類藥物治療 。頸動脈狹窄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重度指的是血管管腔狹窄超過70%,對于輕度和中度可以考慮藥物治療。如果確定頸動脈重度狹窄或有內膜斑塊和潰瘍,這時候單純的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不能有效預防卒中的發(fā)作,積極的手術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缺血性卒中的發(fā)生幾率。
頸動脈狹窄的手術治療基本分為2種:
1、頸動脈狹窄內膜剝脫手術:是經典的外科手術方式,在國內外廣泛開展,手術效果確定,通過頸部切口切除狹窄處斑塊,解除狹窄并重建頸動脈,避免斑塊脫落,從而達到預防腦卒中發(fā)生目的,是頸動脈狹窄的首選手術方式。
2、頸動脈狹窄球囊擴張及支架置入術:通過球囊擴張及支架置入,改善頸動脈狹窄并避免斑塊脫落 。適用于高齡、心肺功能差、高位頸動脈狹窄等不適宜于采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患者。
七、頸動脈狹窄預防措施
日常用藥及飲食要清淡飲食(低鹽飲食),多吃天然谷物類、蔬菜、以及富含纖維的食物,水果等。(低脂飲食)盡量避免食用油膩及高熱量的食物。規(guī)律服藥,定期復查。日常中的病情監(jiān)測規(guī)律監(jiān)測血糖、血脂、血壓,控制危險因素,定期進行超聲、CTA 或腦血管造影復查。生活健康管理吸煙人群需及早戒煙,并加強體育鍛煉。每天適當運動30min,一周至少運動3~4天??刂企w重在正常范圍內,定期檢測血脂血糖等指標??傊?,戒煙限酒控制體重,低鹽低脂飲食,定期復查,依據結果調整治療方案,必要時手術干預。就可以很好的控制頸動脈狹窄的相關風險,預防頸動脈狹窄性腦卒中。